歡迎轉貼連結(Links).嚴禁轉載圖文
© 2025-2006 Jingxuan.時空旅人
本著作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4.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
這一天,是旅程中的第一天,從台灣飛抵荷蘭(Netherlands)首都-阿姆斯特丹(Amsterdam)。
因清晨抵達的關係,所以有足夠充足的時間在阿姆斯特丹(Amsterdam)市區內走走停停,四處看看。
#2 話說,若你利用Google Maps看一看阿姆斯特丹(Amsterdam)的地圖,會發現此市區規劃以
中央火車站(Amsterdam Centraal Station)為起點,往南側以扇形不斷地往外擴張,相當地特別。
#3 大清早的阿姆斯特丹(Amsterdam),路上行人不見多,從阿姆斯特丹央火車站出口往前行,
即可見Damrak(達姆拉克大街),這是介於阿姆斯特丹火車站及水壩廣場(De Dam)之間主要道路。
#4 水壩廣場(荷蘭語:de Dam;英語:Dam Square),位於阿姆斯特丹老城區市中心的知名廣場。
13th,阿姆斯特河曾流經於廣場,第一個水壩亦建立在此,而得名“Amster-dam”(Dam是水壩之意)。
#5 在廣場東側很明顯見到一偌大的紀念碑-國家紀念碑(National Monument),於1956年所矗立。
那是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(World War II)失去生命的戰亡者慰靈塔。每年5月4日在此舉辦紀念活動。
#6 與國家紀念碑(National Monument)遙遙相對的建築物,位於廣場西側則是新古典主義的王宮-
阿姆斯特丹王宮(Koninklijk Paleis/Royal Palace of Amsterdam),前身為17th初建阿姆斯特丹市政廳。
#7 因最初建立為市政廳的目的,而後於1808年改為阿姆斯特丹王宮(為荷蘭王室的三大王宮之一)。
莫怪當初第一眼見到王宮時,心裡會納悶怎麼這跟印象中佔地廣大的歐洲王室王宮,規模小了許多?
#8 圖上為站在的阿姆斯特丹王宮角度往水壩廣場拍攝的角度,左方可見白色石柱的國家紀念碑,
右方建築則是托沙夫人蠟像館(Madame Tussaud Scenearama),有興趣的朋友可前往參觀。
#9 再來回到阿姆斯特丹王宮另一側,此建築物(如圖上)乃於14世紀開始興建新教堂(Nieuwe Kerk)。
新教堂出現是為因應人口增加,老教堂不敷使用而建,為烏德勒支主教批准的阿姆斯特丹第二本堂區。
#10 新教堂(Nieuwe Kerk)曾於1421及1452年遭遇兩次大火,在1645年幾乎全毀,爾後進行改建。
19世紀陸續進行重建,改以新哥德式建築樣式呈現。目前該教堂僅做為展覽空間,已不再舉辦禮拜。
#11 自19世紀開始,新教堂與阿姆斯特丹王宮另一功能則是舉辦皇室加冕禮(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)及
婚禮(最近一次是在2002年)。與新教堂僅隔著一條街的則是馬格納廣場(Magna Plaza,如圖上)。
#12 原來,馬格納廣場(Magna Plaza)前身為郵政總局(見圖#11),外觀建築兼具新哥德式及
新文藝復興風格(於1895–1899所建),一眼望見即被吸引。目前,此建築用途改為購物中心。
#13 話說我們順著西邊走,來到阿姆斯特丹王宮(Koninklijk Paleis/Royal Palace of Amsterdam)後方。
再翻閱手邊的資料發現,王宮目前並無王室居住(已遷到海牙),想要在此遇上王室,可能性不高唷!
…位於老城區的水壩廣場週邊建築都有種再回收利用的環保概念,很棒!.Jingxuan 160820.1911…
荷比巴黎旅誌/旅人包 Netherlands, Belgium, Paris Trip/Travelog
[荷比巴黎遊誌] 阿姆斯特丹火車站、新市集、唐人街與紅燈區
[荷比巴黎遊誌] 阿姆斯特丹-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、辛格爾花市
[荷比巴黎食誌] 阿姆斯特丹晚餐-Moeders Amsterdam 荷蘭家庭傳統料理
[荷比巴黎住宿] 阿姆斯特丹青旅-Stayokay Amsterdam Stadsdoelenm
[荷比巴黎食記] 阿姆斯特丹青旅早餐-Stayokay Amsterdam Stadsdoelen
.遊誌資訊:Dam, Koninklijk Paleis, Anne Frankhuis, Westerkerk, etc., Amsterdam
#14 告別水壩廣場(荷蘭語:de Dam;英語:Dam Square),一路向西進,先會跨越過辛格爾運河
(Singel),接著再不就會見到左前方(如圖上)的新月形建築群,此建築物內多為餐廳及旅館等。
#15 回頭說到辛格爾運河(Singel),那是興建於中世紀,1585年以前,本用作阿姆斯特丹護城河。
隨著阿姆斯特丹市中心不斷被擴大,護城河亦改建成運河,在辛格爾運河沿岸亦有知名辛格爾花市。
#16 有關於辛格爾花市(Singel Bloemenmarkt),我們稍後有一篇內容更為豐富的遊誌分享。
目前需要前進的目的地鎖定為安妮之家(Anne Frankhuis)及新教教堂-西教堂(Westerkerk)。
#17 說起安妮之家(Anne Frankhuis)之前,建議大家先對安妮(Anne Frank)的背景有初步的認識。
安妮法蘭克(Anne Frank,1929年6月12日-1945年3月初),二戰猶太人大屠殺中最為人熟悉受難者。
#18 安妮(Anne Frank)乃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猶太人,1933年隨著德國反猶太主義迅速崛起。
安妮一家人隨之決定逃離德國以保住性命。最後,則因父親的生意關係,全家落腳於阿姆斯特丹。
#19 安妮(Anne Frank)在13歲生日的時候,收到了一本日記本,她在這一本日記上完整地記錄了
1942年6月12日-1944年8月1日之間二戰親身經驗,這本《安妮日記》於1947年在阿姆斯特丹發行。
#20 《安妮日記》(The Diary of Anne Frank)絕筆於1944年8月1日,那是因為安妮(Anne Frank)
於1944年8月4日被收到密報的德國與荷蘭警察所逮捕。1944年9月3日,全家被送到奧斯威辛集中營。
#21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,安妮與姐姐後轉送到伯根-貝爾森集中營,因斑疹傷寒於營中散播,兩姐妹也
隨後於於1945年3月病逝。而他們的母親則因飢餓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。全家僅有父親奧托倖存下來。
#22 安妮過世的時候年僅15歲(安妮與其姐姐位於伯根-貝爾森集中營的紀念碑,請見此圖),
隨著她的離去,她所留下的日記也被彙整出版,成為了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最佳見證。
#23 安妮(Anne Frank)留給後人的回憶,除了《安妮日記》(The Diary of Anne Frank)之外,
當時他們一家人居住在阿姆斯特丹的躲藏處,在父親等人努力下,於1960年改建成博物館對外開放。
#24 如圖#21-23所示,位於王子運河265-267號的建築物,就是當時安妮(Anne Frank)的藏身處。
如今該處已改為《安妮法蘭克之家博物館》,為阿姆斯特丹著名景點之一,每年吸引絡繹不絕的人潮。
#25 因時間有限,當下並沒有跟著長長的人潮入列進入參觀,透過出發前市圖閱讀的《安妮日記》,
再加上《安妮法蘭克之家博物館》網站內“The Secret Annex Online”,我們透過數位3D線上參觀。
#26 在安妮之家(Anne Frankhuis,亦是安妮法蘭克之家博物館),最特殊的構造當屬於躲藏在書櫃後
秘密通道,那是通往後宅的路徑(見此圖),後宅(Annex)也就是安妮一家及其他同住者的起居處。
#27 話說回來,安妮(Anne Frank)曾經在日記中提到她家附近,不遠處的西教堂(Westerkerk)。
那是一座建造於1620年-1631年之間的新教教堂,教堂塔樓高85公尺,為阿姆斯特丹最高的教堂。
#28 西教堂(Westerkerk)塔樓頂端為馬克西米連一世(Maximilian I, Holy Roman Emperor)皇冠。
做為「荷蘭藝術三傑」之一林布蘭(其兩位為維梅爾及梵谷),西教堂(Westerkerk)是他的長眠處。
#29 林布蘭(Rembrandt van Rijn)於1669年10月8日安葬於西教堂內,但其穴位確切位置卻不可考,
據悉那是因林布朗當時貧病過世,其女兒將他葬於西教堂無人墓穴中(其兒女死後則葬於南教堂內)。
(備註:1966年3月10日,因新教堂進行整修,荷蘭前任女王-畢翠克絲女王,在此舉行婚禮。)
#30 個人非常喜歡站在面向安妮之家(Anne Frankhuis)及西教堂(Westerkerk)的王子運河沿岸處,
欣賞這兩棟建築及運河等勾勒的景色(見圖#24-25),適時緬懷安妮法蘭克(Anne Frank)及林布蘭。
#31 揮別王子運河,靠著手機地圖(MAPS.ME)往南走,來到了一座介紹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-
Amsterdam Museum,附近的街上(Sint Luciensteeg)可見不少鑲嵌瓷磚(如圖上),頗有趣!
稍後請繼續跟著一起鐵腿行,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、辛格爾花市及其他意外驚喜,即將整理分享。
無留言